冬季,大自然万物收藏;人体,亦应顺应时节,注重“藏”与“养”。充足睡眠、养阴固阳,为来年蓄积能量;适量运动(站桩、静坐、太极、瑜伽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让身体在宁静中恢复,在寒冷中绽放生机。

公元前2700年(距今4725年前),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诞生了,它就是《黄帝内经》。
想想一百年前的家具、服装等,而这么严谨的医学名著,竟然产生于4700多年前,相信大家会惊叹于这本医书中所描绘的内容。只可惜很多人还没有读过或者学习过,包括很多医生。
认真拜读过原文的,都是有大福报的…
最近全球各地医院人满为患,很多发烧的,患者或家属大多不明医理。是时候我们该思量思量了,为何病人越来越多。
西方医学发展至今二百多年,目前暂时停留在物质基础上,与古老的东方医学差距很大。今天让我们用《黄帝内经》的思路,简单给大家普及一些发烧方面的常识。
相信您一旦读完此书,以后生病,一定会选择中医治疗。
“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热论篇第31》
”
原文意思是:一般发烧的病都是伤寒一类,有死有生;死者都在6-7日,痊愈者很多10日以后。所以说发烧不是小事,6-7日是个关键点,很多真正通常要10天之后。

《黄帝内经》中阐述了发烧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每日不同,具体如下:
“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热论篇第31》
”
原文中有一段是关于热症的饮食注意事项,非常重要。这也是很多人忽略的,建议大家好好看看:
“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热论篇第31》
”
临床中我们的确遇到非常多的患者或其家属,他们认为得病后需要增加营养,于是不忌口(很多都是肉类)。结果病人病情急转而下,甚至最后丢了性命的也不在少数。
✨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这部伟大的祖国医学著作,我们开设了研修班,得到很多人的好评。我自己也得以借此再次重温,它是所有医家的老师的老师。
非常感谢各位,能有机会给大家教授《黄帝内经》,希望能在两年中传授完。这部经典是创世纪的!被业界公认为百科全书!与未来二十年人类离火年息息相关!
文|小医生
校|中医传媒组 版|冰河世纪 审|小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