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杂病论》中曾说此穴无所不治。“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身体好的人,流经此穴的气血非常旺,此穴通畅,反之亦然。
这个穴位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都听过,但是很多人都没用过!
病入膏肓与无疾不愈
成语“病入膏肓”与“无疾不愈”是指疾病的两种治疗状况,分别来自《左传》与《千金方》:
晋国景公因病向秦国请求名医诊治,医缓被派前往。景公在他来前做了个梦,他的病在梦中变成两个小孩在对答。一孩童问: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另一个答: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 —— 膏肓之处,艾灸、针刺和药力都难以抵达,他又能奈何。
果不其然,医缓看诊之后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景公最终不治而亡,后人因此常用“病入膏肓”指代那些难治的重症。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
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历代医家认为,膏肓穴补益虚损、养肺调心。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心气不足、心火上扰导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羸瘦虚损。
膏肓穴隐藏在肩胛骨中部的外侧缘下方,用针治疗易伤肺脏。用艾条悬灸的危险性小、效果更好,古人艾灸此穴的同时常辅以足三里等相应配穴。还可通过旋转两肩、以拳震脊、双臂后伸法等刺激膏肓穴,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艾灸与自我锻炼法
艾灸取穴
患者坐姿,双手放松、交叉抱对侧肩部;两肘关节贴胸前,打开肩胛骨。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
艾灸操作
艾灸方法:
手持艾条在穴位上方、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灸。也可用将小段艾条点燃后放进艾灸盒内,再置于两侧膏肓穴上。
艾灸注意事项:
时间次数:一般每次20分钟以上,每日或隔日1次。
程度:局部潮红、有舒适温热感、无灼痛为度。最好灸透,即艾灸此穴时,感觉到它所在经络的气血开始流动,热感能传到到四肢百骸。
艾条规格:5岁以下选用直径1.8厘米或2厘米的艾,14岁以下4厘米,14岁以上6-7厘米。
病重者:艾灸的时间、次数要久些;无论年龄大小,均用粗径艾条重灸。
自我锻炼法
旋肩开合法
开膏肓穴: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大腿外侧,以肩为轴,双肩由后往前转10次。
合膏肓穴:同样以肩为轴,两肩由前往后转10次。
反复多做几次,最好能连续做200次。
反拳震脊或震髓法
手握拳,用指关节一侧沿脊柱敲打震开膏肓穴,疏通血脉、缓解肩背痛。
双臂后拉法
坐姿或站立时两手握拳,双臂从两侧抬起与肩平。深吸气时两臂往后背方向拉伸,肩胛骨内侧尽可能靠近脊柱并停留1、2秒钟,能更好地挤压两侧膏肓穴。呼气时两臂缓慢回收,反复多次背后会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病在骨中与病由心生
根据药王的经验,查阅古医书并结合道家养生之术,我用特有祖传手法先行打通第四棘突气脉,再用一分钟拨正脊柱第四胸椎,减少此处脊柱不正造成的心脉压迫 —— 临床中约70%以上患者的这节是堵住的。这也是为何很多心脏病患者接受各种治疗后,还是没能解决根本问题。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心血管系统的很多疾病与胸椎3-5密切相关。因为心脏神经受其影响,它们好比是心脏通路。但很多时候,这些通路被忽略了,无论是现代西方医学还是传统医学。古人早就发现这些问题,提出了“病在骨中”的说法。只是后人的悟性不够,未能真正明白其中之意。
“病在骨中”什么意思?先留个伏笔。因是子老人当年口吐鲜血、病入膏肓,中西医均无法医治。但他最终突破了骨中奥秘起死回生,并将这套方法传授给无数人使其从中受益,挽救了很多生命。我们如果能疏通这里,然后加上艾灸,再根据个人身体情况使用些养生药材,确实可以有“重生”的感觉。
古人云,“病由心生”。现代人的欲望普遍较多、执着又重,很容易导致体内各处气脉的瘀堵。而那些越放得下、越看得淡的人,体内的气脉经络越是通畅,身体也越健康。打坐站桩讲究静,当我们静下来时会发现身体很舒服。为什么?经脉气血通畅了 —— 虽然通畅的时间很短,甚至有些人是第一次有所觉受。
再比如,为什么提倡大家喝茶?其实也是让我们的身心放松下来。身心经常处于放松状态,没那么多的欲望追求,人体自然会很健康。所以你看,那些追求太多名利的大多身体不好,最终花钱买命。只是现在高明的医生也不多,很多病患家庭人财两空。工作学习家庭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其实没那么复杂,知足就好。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多学学养生吧,工作生活学习的同时不会额外增加太多时间,我们一起同步前行。
小医生
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