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今日大暑,“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错过今天又要等一年!

 ·  ☕ 3 分钟 · 👀... 阅读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之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为今年阳历的7月22日,太阳位于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古语说:“大暑,斯时天气甚热于小暑,故名大暑。”大暑的热与小暑相比,更显得蒸郁,人的心情也容易郁郁不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由此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

大暑节气虽然暑热至极,但已是夏天的尾巴了。此时满世界都是浓绿树荫和欢畅虫鸣,还有午后带来凉爽的雷阵雨。

大暑时节湿热郁蒸,人没有精神,食欲也不好,切不可任性食冷,纵意当风,容易患胃肠疾病。饮食需温软,睡眠要充足。宜入山避暑,闭门静宅,读书养神。

《经纬》曰:「六月中,小大暑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所以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

天气酷热难耐,可以寻些凉快的地方避暑,竹海、森林、深山、瀑布之类,「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亲近自然,宿在山野间,感受宁静与凉意。

“冬病夏治”究竟是什么?

大暑时节,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所以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来说,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大家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里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正如 《黄帝内经•素问》 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阳盛于外,不可贪凉

大暑时节,阳盛于外,身体腠理开泄,体表温度高,身体内部反而虚弱。阳气外散,内阳不足,特别是平时脾胃虚寒的人,更容易腹泻。晚上睡觉应用毛毯盖好脐、腿、足,日常饮食要多食生姜以温里,不可贪食冷饮。如果想吃冰镇的东西,可以冷藏姜汁撞奶,生姜大枣汤这类性温的汤水。

此时也要切忌骤然冷水冲澡,要循序渐进防热闭气郁。时饮热茶,促进汗腺分泌,帮助身体散发热量,降低体温。

清热解毒,可食苦味

对于湿热、痰多的人来说,大暑养生重在「清」。大暑炎热,身体代谢旺盛,最适宜排热毒。平素阴虚、湿热、痰湿的人往往发热心烦,口渴起痘。这时候要多食苦味,苦瓜、苦菜、莴笋、油麦菜等。如果没有食欲,多以醋佐餐,能生津、开胃、行气,醋泡生姜、醋泡黑豆、白醋浸时蔬等等。

要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养护脾胃。如山药、莲藕、绿豆、薏仁等。

艾灸太白,养护脾阳

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可艾灸脾经太白穴。如果能在脾经当令时(上午9点~11点)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的枢机,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经足三里穴,以健脾养胃,化湿理气。

今天晚上可以晚睡,睡前静坐下效果更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