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ntents

宝贝结缘|《实修必备经典》

 ·  ☕ 8 分钟 · 👀... 阅读
Image

宝贝结缘| 《实修必备经典》

南怀瑾 推荐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一本由南怀瑾老师推荐的对于修行非常有帮助的各家经典选集《实修必备经典》。 这一本选集覆盖面非常广,选取了儒释道三家宗师们的经典,涉及到出世入世,做人修身的方方面面。 里面有些经典大家可能已经耳熟能详,有些经典则只知其作者,而内容不太为现代大众所知。因此南师的苦心推荐更显弥足珍贵,于浩如烟海的著作中为我们选出这些可能我们会错过一生的经典。鉴于大家可能并不太了解这本选集,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本选集中涉及到的一些著作和其作者。

Image文末可免费结缘

一.《楞严经》、《心经》

本书开篇《楞严法要串珠》和《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正次第》均节选自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为佛教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历代许多高僧大德都非常推崇此经。汉传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有“东方小释迦”之称的智者大师,听闻到印度有这部经之后,在天台山上设立了一个拜经台,每日朝拜祈求《楞严经》早日来到东土,一拜就是十八年,可惜直到大师圆寂也未能见到此经。



Image

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就很直白地说过:“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批注,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明代净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师也在他的著述中写道:“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本书末尾篇为**《心经》**。《心经》为《般若经》的精华浓缩,是佛法的精髓与核心。其内容虽简却足可以统摄八万四千法门。



Image

关于《心经》,就不得不提玄奘大师的一段奇缘。

据《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等文献记载,玄奘大师年轻时在四川遇到一个患病的僧人。僧人赞叹大师为求法前往印度的志向,于是传《心经》与大师,并说道:“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后来大师靠《心经》克服艰险,达到印度。

南师曾说过:“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

更巧的是,当玄奘大师终于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位传授他《心经》的僧人,僧人告诉他自己是观音菩萨,然后就升空而去。

**由此可见《心经》驱除违缘魔障的殊胜威德。**宗萨仁波切也说过:“心经就像一个符咒。一些特别的字音,你念很多遍后,就会产生力量,我们就叫它真言或者陀罗尼。般若波罗密多咒是一切咒中的无上的咒,没有比它更高深更好的咒了。字面上讲,心经也有护佑的意思。保护大家免于各种的病苦。”

二.《八识规矩颂》、《大乘百法明门论》

本书收录了玄奘大师作的《八识规矩颂》和玄奘大师翻译的、世亲菩萨造的《大乘百法明门论》。

玄奘大师为唐代著名高僧,汉传佛教唯识宗初祖,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大师在印度访学期间名满五印,享受“十大德”待遇。全印十八国在曲女城辩论法会上无人敢与他辩论,被当时大乘行者赞为“大乘天”。返唐后同样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礼敬,负责主持唐朝的佛经翻译事业。大师返唐后翻译不辍,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是研究当时印度和西域诸国的珍贵史料。



Image

世亲菩萨,又名天亲菩萨,与哥哥无著菩萨同为“二圣六庄严”,有“千部论主”的美誉。

在这里我们附上智圆法师在讲解藕益大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的第一课中的一段话:“这部论是简略地记录《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的名数,而取名为“大乘百法明门”

这里要知道百法是指哪些法?明门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宣说这一百法?我们要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小乘的教法里安立了七十五个法,让我们只明白了补特伽罗无我,此外无边的所知法,我们还妄计它为实有,或者说还虚妄地计执心外有很多很多的实法,现在开始从小乘进入大乘,就像学完小学再深造中学、大学的课程那样,这时就扩大为一百个法,而且要透过一百个法生起更深、更广的认识万法的智慧。所谓的更深有两个内涵:一是明了万法唯识,二是明了万法无我。

所以这里蕅益大师说:现在大乘教法是要明了这一百个法都不是离识另有存在,所以万法唯是识,识外无法;由万法唯识,就会明白,不但没有实有的补特伽罗,也没有实有的法。如果能在百法中的每一法上都了达人、法二空,那么每一法就都成了大乘悟入法性的门径,因此叫做“明门”。

三.梁代三大士的著作

本书收录了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观》、傅大士的《傅大士心王铭》、宝志和尚的《十二时辰颂》和《志公和尚十四科颂》。

菩提达摩祖师为中国禅宗初祖,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他于南朝梁武帝时期从印度东渡到中国,会见了梁武帝。后北上嵩山面壁九年,终传法于二祖慧可大师。大师一身传奇无数,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求法”,“只履西归”等等。



Image

傅大士,本名傅翕,以在家居士身份修行度人,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大德,传为弥勒菩萨示现。大士年轻时遇一嵩山陀达摩(不知是不是达摩祖师)点化,临水观影而顿悟前缘,从此开始了他济世度生的伟大佛行事业。大士深受梁武帝敬重,曾三次受邀进京,讲法于梁武帝和满朝大臣公卿。大士还创建了义乌双林寺,隋朝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宋朝时被钦定为五山十刹第八。



Image

宝志和尚,又名志公和尚,为梁武帝的恩师,一生神迹无数,深受梁武帝的敬重。著名的《梁皇宝忏》相传就由梁武帝祈请,宝志和尚与诸高僧所集。相传梁武帝让当时的绘画名家张僧繇为宝志和尚画像时,宝志和尚用手朝面门一剺,面容中现出十二面观音像,变化莫测,令僧繇无法下笔。这一传说流传广泛,在寒山大师,李白等的诗文中都有提及,现今日本京都西往寺还珍藏有一尊唐时迎请回日本的面容撕裂的宝志和尚木雕像,记录了这一传说。



Image

宝志和尚木雕像(局部)👆

达摩、傅大士和宝志和尚都活跃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被后世称为“梁代三大士”。南师在《禅话》里说到:“中国禅自齐、粱之间,有了志公和傅大士的影响,因此而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宗的知见。如傅大士者,实亦旷代一人。齐、粱之间禅宗的兴起,受其影响最大,而形成唐、宋禅宗的作略,除了以达摩禅为主体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禅,傅大士的维摩禅。也可以说,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实由于达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的总结而成。”

四.《信心铭》、《永嘉大师证道歌》

本书收录了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以及永嘉大师的《永嘉大师证道歌》。

僧璨大师为中国禅宗三祖,南师在《禅话》中说:”达摩禅自梁武帝时期开始,在中国初期秘密传授,到了陈、隋之际,正当僧璨大师时期,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但自僧璨著作了一篇《信心铭》以后,它与中国禅祖师志公大士所作的《大乘赞》等词章,以及中国维摩禅祖师傅翕大士所作的《心王铭》等汇流,才开始奠定隋、唐以后中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正信资料。特别是《信心铭》的开场,便首先肯定地提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的警语,明指世人不能自肯自信其‘心’的疑病。至于其中引用辨别佛学理念之处,不一而足。最后他又归结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为结论。禅宗自此开始,才完全呈显出中国文化的光芒与精神,学者不可不察也。”



Image


永嘉大师,法名玄觉。《六祖坛经》中记载大师读《维摩经》悟佛心宗,经六祖弟子玄策指点后拜访禅宗六祖慧能求为其印证修证境界。大师与六祖寥寥数语间就得到六祖的认可,六祖还留大师过了一夜,此为后世所乐道的“一宿觉”。南师在《习禅录影》中说:“一首《证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里面。…希望你们把《证道歌》都背下来,一辈子受用不尽。万一你们一个人上山住茅棚,什么经典都不能带时,只要把《证道歌》背熟了,就够你用功了,就够你成佛了。”



Image

五.结语

本书还收录了道家宗师们如吕洞宾《百字铭》、丘处机《青天歌》、张三丰《无根树》等等的心得窍诀,以及《诸葛亮诫子书》等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之道的国学经典。

南师对这些儒释道经典的重视和强调,可谓用心良苦。正如南师在《禅话》里赞叹傅大士的话:“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真正精神。他的这一举动,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南师对国学儒释道经典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大力推广,对三家经典的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精妙阐述,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img

拼多多,免费结缘|《实修必背经典》
image-20221220152817937 img


医行天下处处自在

以中华五千年传统中医结合道家养生术,佛家养心术,养身养心身心兼调。以此因缘利益众生。

507篇原创内容



Image

图片:医行天下/网络

声明:本公众号中的所有图片(网络来源图片除外)及文字仅作学习交流使用。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商用途径,违者必究。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小编并注明出处.

分享